“瓦当滴水有两千来块,样式有五六百,砖塑二百多块,陶器八十多块,从汉代到当代,各个时期的都有……”前不久,在鄄城瓦当砖塑艺术馆,发起人郑杰指着一块块他收藏的旧物件告诉笔者。在他收集的上千余件当中,挑了800多件不同图案的精品,用专门的陈列架一 一展示。
▲ 郑杰在查看收集瓦当砖塑
OURDREAM
精巧细致有古韵
“这些物件有瓦当、滴水、陶器和砖塑,大多数都是靠从房屋拆迁废墟、牲畜圈内、厕所、垃圾堆里等地‘捡’回来的,没少费了心思。”指着架上的旧物件,郑杰介绍说,“常见的有双狮,为人民服务,寓意福气,还有寿桃、梅花鹿、祥云,再精致一些的,有二龙戏珠、龙凤呈祥等。”笔者看到,历经岁月的磨砺,这些物件的棱角大多已不同程度风化,可图案、文字却基本清晰可见。
与郑杰近两年所收藏的当代物件相比,那些旧物件更具古老韵味。“当代的现代元素较浓厚,大多数都是仿制品,图案也很粗糙,一张虎脸、一朵牡丹就能独当一面。而那些明清时期的旧物件,造型精巧,图案细致,图案、文字相得益彰。”
OURDREAM
破砖烂瓦费神力
“陈设出来的物件是我近几年收藏中的精品。”郑杰郑重其事地说,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为了记录民俗文化,作了大量的民俗摄影工作,后来发现了瓦当,起初仅仅是喜欢而已,后来逐步热爱,再后来变得痴迷起来,当时家人反对,邻居嫌弃,甚至连自己的亲孙子也打趣,戏称‘破烂爷’,没少吃了苦头。尤其是近年鄄城棚户拆迁改造,我总是对刚刚拆下的那些破砖烂瓦紧盯不舍,人家叫进去才能去,不叫进的时候,俺就在外边等着,等人家下班后我满废墟里扒拉。只要听说哪里有拆迁,我都会骑着摩托车下了,插下身子一干就是一两天。瓦当也旱涝不均,有时折腾一天也找不到一块,有时一天能找到十几块。每次到废墟我都带着吃的喝的,渴了饿了就地充饥。后来,随着业务量的增加,摩托车改成了电动三轮,每天早出晚归,跑遍了鄄城所有的村庄。”
OURDREAM
沧桑有迹得佳趣
这些物件的来历,既有高价购买、熟人赠送,也有巧遇偶得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旧物件,有的深厚雄浑,有的沧桑拙朴,有的底蕴十足,在郑杰心中,不但有宝贝,还有故事。什么瓦当补牙了,什么砖塑入馆了,等等,他能说一箩筐。
从郑杰口述中了解到,鄄城县董口镇许楼村开发之前,他无意间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一片罕见的“猫头”瓦当,这让痴迷瓦当的他激动万分,当即推门进去说明自己是一个瓦当收藏爱好者。主人一听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他“上房揭瓦”,还为他把桌子和凳子都搭好了,“取掉一片瓦当后,屋檐就像缺牙巴,最后我是到附近找了一片瓦当给人家补上了。”
无独有偶,另一个故事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。这是一个发生在河南濮阳一家农户的真实故事,正赶上这家翻建旧房子,郑杰发现这家将要拆除的猪圈上有二十多块大型砖塑,单个足有三十公斤重,郑杰推开那家的大门后向老人提出要收藏下来,老人听了爽快地说,“喜欢都拉走呗,反正没多大用,多少给两个钱就行。”后来郑杰找人找车开到这家大门前,却被这家的一位年轻人挡住去路,扬言说,“不行,这是俺老祖宗传下来的,不卖!”郑杰心里又气又恼,强耐着性子还价。开始尝试以三四百元的价款购买下来,未果,反而变本加厉地上涨到几万元,从上午一直忙到天黑,经过一番曲折的周旋,郑杰那种执着的精神把年轻人感动了,最终以六千元的价款买下,六七百斤重的砖塑被连夜运回家。
瓦当砖塑艺术路上
沟沟坎坎
有创业的艰辛和劳顿
有成功的欣喜和快慰
郑杰正用生命书写人生脚本
用执着传承民俗记忆
他的瓦当砖塑艺术馆
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
更加厚重无声、妙趣无穷